(记者 阮伟康) 在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,失去手部的残障人士凭借智能仿生手轻松拿起毛笔,短短几分钟便写出一幅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;在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排列成方阵,展示着自身不断“进化”的能力:扛得住零下40度的寒冷,能模拟人体呼吸来诱灭蚊虫,还能自动巡检物品上的裂缝……

如果说“楼上楼下、电灯电话”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对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,那么人工智能便是当下以及未来当之无愧的“愿望实现机”。

透过强脑科技和申昊科技这些窗口,可以看到,作为全省数字经济强区、科创高地的余杭,正悄然掀起“车间革命”,着力以“人工智能+”为抓手,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,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。

“人工智能+”,加的究竟是什么?

不久前,在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用了一个比喻:“人工智能是未来产业的‘变形金刚’。”这也说明,人工智能带来的是无限想象力,其重要的作用是“帮你去干活”。“人工智能+”不是简单的相加,而是通过新技术、新生产力,为各行各业赋能。

但如何以“人工智能+”引领发展?余杭提出“要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,以市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成立为契机,依托之江实验室等算力资源,因地制宜开展‘人工智能+’行动。”

“因地制宜”强调坚持实事求是,按规律办事,结合本地资源禀赋、科研条件、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制定策略,打好“特色牌”。于余杭而言,“数字经济”和“科技创新”就是最重要的特色。在多年的创新发展和激烈竞逐中,余杭愈发认识到人工智能蓝海的广阔,也凭借自身优势,逐步积累起较为扎实的人工智能基础。

从企业侧来看,这里集聚了阿里巴巴、中电海康、字节跳动、vivo等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“大厂”;从机构侧来看,之江、良渚、湖畔、天目山四大省实验室,以及浙大余杭脑机交叉研究院等研究方向,都与人工智能息息相关;从政府侧来看,早在2017年余杭就布局建设浙江首个人工智能小镇,并陆续建设中国杭州区块链产业园、中国(杭州)5G创新园等园区……不难发现,在人工智能领域,善于喝“头口水”的余杭是当之无愧的弄潮儿、先行者。

当然,产业智能化只是“基本盘”,人工智能产业化才是打造新质生产力、撬动高质量发展的“新杠杆”。
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深化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,开展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。

从逻辑上讲,“数字产业”是余杭的前置条件、优势所在,“集群”是关键着力点,目的就是要“具有国际竞争力”。于余杭而言,就是要锚定数字经济“二次攀峰”目标,加快推动人工智能、智能计算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延链建链强链,培育“高算力+强算法+大数据”的产业新生态,积极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。

在余杭的“战术板”上,部分路径已经明晰。比如,在科技创新层面,余杭将推动科创平台集群发展,加快大科学装置群和新型实验室体系建设,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,加快构建产学研结合、上中下游衔接、大中小企业协同的新格局。

在产业发展层面,余杭将不断深化与阿里“1+6+N”业务板块的全方位战略合作,大力引培抖音系、快手系等平台经济新势力企业,持续深化数实融合,加快“腾笼换鸟”“工业上楼”。

在深化改革层面,余杭将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,纵深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,积极鼓励菜鸟、华立等企业“抱团出海”“借船出海”,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更高质量发展。

在政策扶持方面,余杭将迭代升级产业“黄金68条”等政策,用好“新质生产力20条”,充分发挥“黄金政策”的“黄金效应”,全方位助力“人工智能+”发展。

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余杭发展新质生产力,当成为那个率先破题者,也必将大有可为、大有作为。



分享: